中国民航大学:以精彩一域融入壮观全局
时间:2023-01-17
中国民航大学在职研究生快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5日圆满结束。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作为天津市人大代表,校长丁水汀作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参加会议,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履职尽责,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言献策。
渤海之滨,海河之畔,中航大始终在津沽大地的滋养中创建成长壮大。作为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学校不仅为民航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还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五年来,学校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在产学研用的实践中,服务天津建设发展,为推动天津腾飞贡献科技力量、提供人才支持。
津沽之水润沃土 天津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
1月10日,中国民航大学发布《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3分钟内,浏览量5000+。学校作为民航系统首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备受社会、行业的关注,这与天津市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密不可分。
中国民航大学作为民航局、天津市、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在建设发展中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学校被遴选为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在2018年,天津市经过研究决定推荐中国民航大学申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伴随着学校成功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国内航空安全领域博士点空白,更标志着中航大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天津市助推中航大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更重视学校铸魂育人工作,在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推动下搭建平台,促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校党委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321”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项目获批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立项为契机,深入挖掘天津红色资源,突出民航行业特色,进一步推进“四大课堂”相融合、“三大要素”相联动、“两大支撑”为保障、“人才培养”为核心的“4321”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凝练成果。《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民航发展史》4门课程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形成了“跟着总书记点赞”“移动的思政课堂”等实践教学品牌;学校先后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等挂牌建立了10个实践教学基地;10余名思政课教师赴河东区缘诚小学、河西区闽侯路小学、东丽区东羽小学、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宁河区榆中县中小学等10所学校,平均每年开展近20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讲座。
“我们十分珍惜天津市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更感谢校党委的信任。唯有脚踏实地,认真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回报这片热土!”在天津市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武以及天津高校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石志强如是说。感恩于心,付诸于行,中航大用实际行动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在2021年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大排名中,学校1位教师位列全天津市第一,11位教师进入单门课程前20名,占比位列天津市首位。2名思政教师获得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思政课组一等奖,1个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育)项目获得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立项认定。
立德树人重在对青年学子的培育。“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做出贡献,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民航大学2020届毕业生罗倩的座右铭。“十佳大学生”的她毅然放弃保研的机会、投身到天津社区一线,这一行为的动力源自她当年参与天津市青马工程的经历。截至目前,中国民航大学已经有16名学生参与到此项工程的锤炼中,在抗击疫情、服务民生、志愿服务等方面都有他们爱校、爱市的奉献身影。
弘毅兴邦强实践 民航特色助力天津腾飞
中国民航大学在津沽大地的滋养中不断发展,更秉承“明德至善,弘毅兴邦”的校训精神,主动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以具有“民航特色”的成果,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汇聚人才力量、科研支撑、智库支持等方面,为推动天津发展贡献力量。
五年来,中国民航大学在天津市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指导下,先后获批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园获批认定天津市大学科技园。
2021年,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新园开园,东丽区与学校携手合作,签订中航大科技园十年共建协议,聚创新、强转化、孵优企、兴产业。东丽区委区政府为园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就地孵化场地和运行经费支持,批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高价值专利培育”等专门立项;相关委办局更是在人才引进服务、财税政策引导等多方予以支持。科技园创新运行机制,打造调研分析、业务洽谈、技术转让、金融服务等市场化、专业化的居间服务共享平台,以“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科技园开园两年来,累计实现各类科技成果转化126项,转化值4000余万元,转化成果93%落户天津,转化企业孵化,形成新入园企业近60家,促进高校创新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未来几年,民航大学将力争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力争实现400项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聚集300家左右科技创新企业,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中国民航大学始终与天津市同向同行,重视凝聚人才力量,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筹建成立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先后组织了多场产业对接会、联盟研讨会,推动项目签约落地。
在天津滨海新区申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之时,中国民航大学充分发挥行业院校优势,组织通用航空相关专家、教授实地走访调研滨海新区无人机发展情况,组织力量编制建设方案,参加专家评审答辩,最终天津滨海新区从全国50多个城市申报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为全国13个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
中国民航大学不仅在专项工作中献计献策,在常态工作中更是依托“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及“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等智库资源,围绕天津航空物流发展、天津临空经济发展规划、天津智慧交通建设等贡献中航大智慧。
相依相伴相赋能 新校区建设实现“双向奔赴”
2022年8月,位于天津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新校区一期工程正式启用投运。一期工程占地505亩,4600余名师生搬迁入驻,这意味着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地方战略布局实现了“双向奔赴”,新校区在建设、投运的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地方与学校间的相互滋养、相互赋能。
针对宁河新校区建设,天津市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政策、物资等多方面鼎力支持。政策上按照天津市重大项目快速完成工程建设前期相关手续办理工作,使宁河新校区一期建设在前期报批报建、设计、工程招标等工作中顺利推进,并创下了“四个第一”的记录。即完成新土地法实施后的天津市第一宗地块征地;获得天津市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政策,创土地、工规及施工许可批复最快纪录;开创天津市第一家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模式;在疫情有效防控中,实现工程建设“第一标”。
2020年9月奠基开工,2022年8月投运使用。两年来,天津市领导、相关委办负责人、宁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现场勘察、深入一线跟进建设情况。在新校区正式搬迁投运前,天津市及属地宁河区提前完成给排水、供配电,道路、通信、交通、商业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搬迁投运支持。同时,创造各种条件让师生在宁河暖心、乐学、精进。目前,宁河新校区所在未来科技城轨道交通正在紧张建设,将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中航大人不负众望,参与到宁河校区建设的工作人员几乎全年无休,以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严谨笃实的工作态度,确保一期工程如期竣工,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新校区建设参与了天津市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在一期工程建设投运期间,校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物业、安保、维护运行、施工等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村群众务工人数7000余人次。校区运行半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宁河区的红色教育资源、生态发展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发挥学校集群作用,在学校内、行业内组织共建项目、课题,带动周边服务、交通等一系列发展,现正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音乐思政课”进校园、“师生瞰宁河”等专项工作落实落地。
新校区二期工程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占地769亩,新建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未来五年,中航大将以宁河新校区建设为重点工程,加快实现“一校多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为天津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在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贡献中航大力量。
渤海之滨、千禧湖畔,津沽大地、七里海边,七十二载相守护,相依相伴相赋能。五年来,天津市时刻关心关注学校,为学校解决了河北区琴海公寓七号住宅楼产权证办理、校园改造等历史遗留问题,地铁4号线在民航大学设站,为学校早日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津沽之水浸润着中国民航大学育人的沃土,更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这片校园的人、事、物。
新起点,新征程,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和2023年天津市两会的部署要求,在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以实施“十项行动”为牵引,积极开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中国民航大学将会以日益精彩的一域之光融入天津更加波澜壮观的发展全局。(陈红叶)
上一篇:中国民航大学:关于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复核的通知
下一篇:木有更多了